沛公一聽大喜道:
“打一見面,我就覺得我們之間有緣,子房兄若能鼎力相助,何愁大業不成呢?”
于是,沛公授張良為廄(jiu)將(註1)。
沛公與張良兩人,相見如故,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沛公。
在此之前,哪怕在募集到兵勇之后,張良時常與帶隊的將領講說兵法,奇怪的是張良所言,無人理解,更沒有人讚賞。
而張良對沛公講述的時候,語語投機,張良說了上句,往往沛公即能明白下句要說的意思。
張良事后對人感嘆道:“沛公智識,定由天授,否則我所進說,統是太公兵法,別人不曉,為何沛公獨能神悟呢?”
作為謀士,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于納諫的明主。
于是,張良從此打消了投奔他人的念頭,決定跟從沛公。
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成為沛公的智囊依賴,簡直如虎添翼。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發揮。
一方面,說明了張良能在紛紜覆雜的形勢中,具有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另一方面,沛公慧眼識人,擅于察人、用人,廣泛的網羅人才,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雙方的合作,豈非天意。
就在沛公喜得張良期間,果如張良所料,項梁剿滅了景駒,隨后又進攻已被秦軍占領的薛城,立下。
這時,沛公的地盤僅剩下沛縣附近,沛公征求張良的意見,下一步該當如何。
張良說:“公若想攻城,現在碭郡最近,且多有兵馬,可趁機而入,攻下碭郡后,可以補充兵馬糧草,再行計議。”
沛公有些擔心地問:“可我聽說,碭郡有八千守軍,以我們三千兵力,恐怕難以取勝。”
張良胸有成竹地道:“對碭郡,只宜智取,不可強攻。”
沛公問:“如何智取呢?”
張良對劉邦道:“我們只需提前派百名勇壯之士,化作平民,白日裏混進城去,天黑以后,斬將奪關,打開城門,舉火為號,我大軍即可殺入,豈不是事半功倍之舉么?”
沛公大喜道:“此計甚好,就依子房之計。”
于是,在軍中挑選了百名勇壯之士,由樊噲率領,在白天時分,化作行腳商賈和擔薪賣柴之人,從四城陸陸續續混進碭郡城裏。
到了三更時分,樊噲帶人,在事先約定好的東門突然放起火來,抽出隨身攜帶的短刃,殺了守城士卒,奪了兵器,占領了東門。
聞訊趕來的守城軍,與其展開激戰,試圖消滅這伙“盜賊”。
樊噲身先士卒,表現英勇,連斬十五首級,打退了敵軍,城外早已埋伏的沛公軍,趁勢殺進城裏。
除了一少部分守軍,護著碭郡守逃跑以外,其余守軍悉數投降。
沛公進入碭郡城,收編守卒得六千人,隊伍壯大到九千人,于是,整頓軍隊,論功行賞。
張良獻策錄首功,樊噲奪城有功,被封為國大夫。
註1:廄將:古時官名,負責車馬后勤方面工作的將領。
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