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張耳本來的意思是過來責備一下陳余,就像當年,兩人逃難在陳地,裏正鞭打陳余時,陳余想反抗,張耳制止并訓斥他那樣;他想再次告誡陳余,以后凡事多和他保持一致,
以前確實有很多次,作為老大哥的張耳,每次訓誡陳余,都會收到張耳希望的效果。
沒想到,這次卻完全不一樣,陳余不僅不聽話,卻把事情鬧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這讓張耳有些騎虎難下。
很多好朋友之間,有時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因為相熟,也習慣了口不擇言或者互相責備,多數(shù)情況下,看在友情的份上,有一方總能退讓。
而一旦原本聽話一方的反應過于激烈,另一方就會不知所措。其實,其中任何一方,只要給對方一個面子,主動妥協(xié),使兩人迅速恢覆到友情層面,事情就好辦多了。
可如果雙方都堅持所謂的面子,這一錢不值的面子,恰恰就會在一念之間,斷送了很多珍貴的友誼。
曾經有人說,“面子是給狗吃的”,但很多人一到了事情之中,往往不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反倒去做最不智的行為——和狗爭食。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沒有什么誰對誰錯,也沒有什么原則上的大事,都是輸在一個面子上,使自己更較真上。
如果身邊再有所謂的“為你著想的人”,那事情就更一發(fā)不可收拾了。
就像現(xiàn)在的張耳,正在左右仿徨之際,手下的一個隨員,見陳余出去了,就討好地勸張耳說道:
“古人有言,天與不取,反受其咎?,F(xiàn)在,陳將軍解除兵權給您,您若不受,恐怕倒是違天不祥,何必和他客氣呢?”
俗話說: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這個隨員哪裏知道張耳和陳余之間的莫逆之交,又怎么知道,兩人之間曾經的一切。
在那隨員眼裏,只知道軍隊的印綬,那意味著殺伐和決定權,確實是巨大的利益誘惑。
如果換做以前的張耳,可能也能想清楚這一切,可自從當了趙國的宰相,身邊有了這些“負責任的”人之后,情勢就不一樣了。
任何老大身邊,總有這樣一些趨炎附勢之徒,更有很多貌似很為老大負責的人,喜歡拿著雞毛當令箭,為虎作倀,小題大做。
這樣的人一多,如果當老大的再不明智,就會被眾人架到火爐上烤。
這個隨員就是一個例證,因為這個毫不相干的人,一句無關緊要的話,導致了張耳陳余,兩個曾經生死之交的好朋友,最終成為死對頭,為后世朋友間的相處,做了反面教材。
張耳聽罷,出于一時置氣的情緒,當即取過印綬,佩戴在自己身上。
等到陳余上完廁所回來,看見張耳居然佩上了印綬,心裏的火氣更大了。
心說:“好,你不是給我下不來臺嗎,你不是逞能么?那就讓你當這個大將軍,看你搞不定時,來不來求我。”
當下,陳余不再和張耳多說一句話,黑著臉,收拾東西,帶著自己的親信和士卒數(shù)百人,徑自離去。跑到一處有山有水的地方,釣魚打獵,自尋快活去了。
自此,張耳陳余徹底決裂,從曾經斷頭不悔、患難情誼的生死弟兄,變成生死相博、勢不兩立的仇敵,而這,僅僅是因為一句話,一個面子。
且說陳余離去后,張耳身兼趙國的丞相和大將軍,收攬陳余的部眾,仍然奉趙王歇還居信都,親自帶兵,配合項羽,一同攻秦。
此時的章邯,開始面臨巨大的麻煩。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