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漢相爭到了關鍵時期。
前文說過,韓信平定齊國后,對楚軍實現了戰略包圍,使項王的處境更趨困難。
楚軍在廣武前線糧食缺乏,既不能進,又不能退,處于不斷地消耗力量階段,完全陷入了困境。
與此同時,彭越、劉賈在楚軍后方,往來斷絕楚軍糧食,使項王得不到補給,而英布在七月被漢王立為淮南王后,也在楚國后方九江,開始攻城略地。
漢王派靳歙帶領郎中騎,千裏躍進到楚軍后方,攻占了楚國大片領土,東至繒縣、郯縣、下邳,南至蘄縣、竹邑,大破楚軍于濟陽城下,從后方包圍了項王。
灌嬰在消滅龍且后,也奉漢王命,率部分漢軍南下,直接攻打西楚都城彭城。
項王在得知灌嬰橫掃彭城周圍楚軍的急報后,大驚失色。因自己被牽制在廣武不能動彈,項王只得派項聲、薛公和郯公率抽調前方和后方組成的軍隊,力圖收覆淮北。
在漢對楚已逐漸形成合圍之勢之時,又在侯公不失時機的勸說下,加上開出了平分天下的條件,項王無奈,終于送回了被扣押三年的漢王父親、妻子呂雉以及審食其等,與漢王講和。
雙方商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
九月,項王如約拔營東歸,向彭城而去。
漢王也準備引兵西歸漢中。
聽說漢王要拔營起寨,陳平連忙找到張良,兩個人略一交換意見,達成一致后,來見漢王。
現在,兩個人的配合,可謂是珠聯璧合。
在此時,陳平與張良,都以謀略家的敏銳洞察力,看到項王已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如果就此西歸,將錯過大好時機。
就像后世偉人的七律中寫道的那樣:“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兩人一同對漢王說道:
“大王,此時不可撤軍。”
漢王道:“我們已經與楚立約修和,楚軍已經東歸,我軍也應該回關中,這是約定好的啊。”
陳平說道:“臣等請大王與楚議和,無非是為了太公和呂雉二人。今太公呂雉,已經安全歸來,現在與楚交戰,就沒什么顧忌了。”
張良也趁機說道:
“經過三年多的經略,我們已經占據了大半個天下,而且各路諸侯也都誠心誠意地來依附我們;相反,楚軍連年被動應付作戰,疲憊不堪,糧食也快吃光了,這正是上天要我們滅掉楚國的大好時機。”
陳平接著說道:“現在的項王,眾叛親離,已經到了山窮山盡的地步,我們必須加把勁,乘此機會把楚滅掉。假如錯過這個機會,讓項王喘過氣來,就會像人們所說的‘養虎遺患’啊。”
漢王見自己的兩大謀士,意見一致,思考了片刻道:
“也對啊,和項王我們還講什么信義,雖然剛剛達成協議,但也沒說不能撕毀不是?”
“就依二位所說,立即整頓兵馬,克日起兵,追擊項王。”
于是,立即下令軍中,調配人馬,追擊項**隊。
劉邦親率大軍沿著楚軍的退路追擊,并令韓信、彭越合圍項王。
十月,彭越攻克了昌邑二十多個城邑,繳獲谷物十多萬斛,用作漢王的軍糧。
漢五年十月(漢承秦制,十月為歲首),漢王命樊噲為先鋒,周勃為后繼,追擊楚軍。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