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ent
南中之地,一直都是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與漢人錯處雜居,許多部落都是只知首領(lǐng),而不知大漢法度。
在劉焉父子在益州的時候,采取的是綏撫統(tǒng)治。
委任太守及僚佐,主要治理南中、處理蠻夷與漢族的關(guān)系為主。說白了,是只希望南中維持一個“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局面,別搗亂就行了。
當然了,既然治理了,賦稅及戰(zhàn)略物資還收還是得要收的。所以呢南中之地的夷、漢沖突,時常爆發(fā),反正就沒停止過。
到了龐統(tǒng)將劉璋趕去巴中后,事情又變得了不一樣。
南中之地的官僚、大戶和蠻夷首領(lǐng)們,都采取了觀望的自治。既是不看好劉璋能奪回蜀中,又不想沒名沒分的投靠給馬家軍。
一直到劉璋投誠曹軍,去了許昌朝廷當擺設(shè),南中才有了定論。
龐統(tǒng)以籠絡(luò)的手段,給官僚、大戶和蠻夷首領(lǐng)們,以極大的讓步傳遞了善意。
他的意思是,只要南中之地打著馬家軍的旗號,保證每個季度定額的賦稅和物資供應(yīng),你們這些人愛干嘛干嘛去。
這樣完全自主的條件,南中的掌權(quán)者,當然是很樂意接受的。
但是對于黔首百姓而言,就是苦難的開始。
掌權(quán)者們頭上沒有了法度的約束,私心也隨之爆發(fā)。各種攤派、各種徭役、各種不公平的制度剝削,都隨之而來。
尤其是對于蠻夷們來說。
大漢朝自從打出漢人的不屈脊梁和骨氣后,骨子裏的漢人種族驕傲也開始蔓延。體現(xiàn)在對待蠻夷的態(tài)度上,是將他們看成被奴役的牛羊無異。
漢人的太守們和漢人大戶們,就是這么做的。
他們聯(lián)合起來作威作福,把控鹽、鐵等日常生活必須品,牟取暴利。
也付出了代價。南中之地的蠻夷,與漢人的沖突愈演愈烈。隔三差五的,總會有尸體被扔在野外餵野獸。
用一句很形象的話語來說,如今的南中夷漢沖突,就如同一座火山。
冒著濃煙的、巖漿沸騰的,只缺一個引子就爆發(fā)的活火山。
這種情況,龐統(tǒng)也深思熟慮過。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