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才雖然沒有學過兵法,但能夠成為張角的弟子,并被任命為潁川郡的渠帥,本身卻也是一個頗有才干的人。
依照張角的計劃,原本是打算在三月甲子日那天起兵反漢的,然而因為叛徒的告密,導致不得不提前倉促起事,潁川郡又因為有荀貞的存在,波才等在起事前的處境相比其它郡國的太平道信眾來說,甚至要更壞一點,但是盡管如此,波才依然在短短的幾天里就聯(lián)絡上了十七個縣的小帥,召集到了數(shù)萬的道徒,并當機立斷地圍住了陽翟城。
由此,亦可見波才的確是個不多見的人才。
一個聰明人是不會在相同的地方跌倒兩次的。有了荀貞上次出城襲擊的教訓在前,波才當然不會不對此有所防備,以防荀貞故技重施。擋在荀貞等人前面的這數(shù)百甲士就是他的“防備”。
現(xiàn)在想來,整個黃巾軍的前線,為何獨獨這一片營地前的溝塹挖得最淺?
除了便於黃巾軍夜晚出營騷擾城中、方便白日從此處出營攻城外,不排除這也是波才給荀貞設下的一個陷阱。
孫子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波才雖不知兵法,但他的這個“陷阱”卻正暗合了“能而示之不能,利而誘之”的兵家詭道。
埋伏在營中的這數(shù)百甲士,是波才麾下主力的一部分。整個黃巾軍中,只有波才麾下才有這么多裝備齊全、兵器精良的甲士。只是,這些甲士本來都在中軍,都在扈衛(wèi)波才,什么時候被他調(diào)到了這里?想來應該不是在白天,而是在入夜后。
荀貞等人居高臨下,在白天的時候,波才是難以玩弄出什么花樣來的,也只有在入夜后,才有機會做此手腳,設下埋伏。
種種的念頭在荀貞的腦海中一閃而過,當手中的長矛刺入黃巾甲士的體中時,這些念頭全都消失不見,他的腦中只剩下了一個想法:“殺過去,殺回城。”
狹路相逢勇者勝。既然一時不察,上了波才的當,中了黃巾的埋伏,那么再想別的什么都是沒有用的,后悔、驚亂全都無濟於事,要想不死在這里,唯有拿出比敵人更多的勇氣。
兩漢雖不禁民家兵器買賣,但流通在市場上的兵器多是刀劍弓弩,鎧甲很少,精甲更少,加上這兩天從郟縣、襄城縣搶來的鎧甲,波才麾下有鎧甲穿的士卒如今總共也不過兩三千人。他不可能在這里投入太多的甲士,擋在荀貞等人面前的甲士大約有三百人,可能是一“曲”。
荀貞騎在馬上,視線比較開闊,在沖入甲士陣中前,已經(jīng)把這一曲的甲士看了個大概。
三百來甲士主要由兩種兵種組成,一部分是盾牌手,一部分是長矛手。盾牌手在前,長矛手在后,組成了一個長方形的陣勢。盾牌手不多,可能四五十人,列在陣前;后邊全是矛手。
在這個陣型的四周,是聞訊夜起、或從近處趕來的數(shù)千普通黃巾士卒。
這些普通的黃巾士卒和他們前天交鋒的那些以及剛剛沖過的那三個營地里的黃巾士卒一樣,極少穿有鎧甲的,大多衣衫襤褸,武器也很簡陋,許多都是農(nóng)具、竹槍。對這些“雜兵”,荀貞是不太重視的,只要小心一點,這樣的“雜兵”再多,也不會對他們產(chǎn)生太大的威脅。前天上午,他帶人在這些“雜兵”陣中殺了個來回,最終只付出了微不足道的傷亡就是明證。
也就是說:只要能把面前這三百甲士沖垮,他們就能取得今晚夜襲的勝利。
甲士陣前的盾牌手拿得是大盾牌,大半個人高。
這些盾牌手也不知是否接受過訓練,只從眼前的表現(xiàn)來看,倒也似模似樣,雖說排列得稀疏了點,不夠密集,但皆蹲在盾牌后邊,將盾牌高高豎起,試圖以此來延遲荀貞等人的馬速。
盾牌上有“矛眼”,每個盾牌手身后,都有兩個長矛手,將長矛從“矛眼”中插出。若從遠處看去,黃巾甲士的這個陣型就好似一個刺猬。
荀貞如果騎的是一匹良駒,面對這個陣勢,他可以抓住盾牌手排列得較為疏松、不夠密集這個不足,驅(qū)馬躍起,跳過最前邊的盾牌,踩踏闖入其中,趁機破陣。可惜他的坐騎雖不是駑馬,卻也非為良駒,這個高難度動作是難以完成的。
他只能是盡量地拉扯韁繩,使坐騎不致撞上突出盾牌外的長矛,同時奮力揮動手中的鐵矛,盡量刺出。星月、火把、篝火,鐵矛筆直地刺入當前盾牌后一個長矛甲士的臉中。
到底是缺乏系統(tǒng)的訓練,軍事素養(yǎng)不夠。黃巾軍的盾牌手雖然都躲在了盾牌后邊,但是盾牌的防護面積畢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將長矛插入“矛眼”的長矛甲士就忽視了自身的安全措施,很多都直著身子,將上半身暴露在了盾牌的外邊。荀貞刺中的正是其中一個。
荀貞在馬上,長矛甲士在地上,長矛略微抬高一點,就避開了長矛甲士身上的鎧甲,刺入了他的臉頰。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