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壞歷2940年。
魏明帝曹叡(曹操的孫子,曹丕長子)病逝,年僅8歲的曹芳正式即位。
曹芳,字蘭卿,因曹叡的親生兒子全部夭折,所以曹芳被曹叡收為養子。
曹芳的出生來歷一概不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的兒子,曹操的曾孫。
同年,觀星趁機第九次出兵北伐,劍指長安,一舉攻破了曹魏那經營了19年的政權(按曹丕稱帝時算起)。
不過觀星并不開心,她在五年前,第五次出兵北伐時就已經失敗了。
五年前,是梧桐讓她停留在塵世的截止日期。
觀星心有不甘,并沒有回去。
她的心中很清楚,如果她走了,蜀漢就完了,觀星這些年付出的全部心血也會跟著付之東流。
蜀漢的國力太過弱小,阿斗很難扶起來,于是,觀星選擇了硬扶,看到長安城被破的那一刻,觀星的心中才稍定,阿斗好像真的讓她扶起來了。
可觀星的心中仍然很憂慮,因為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北伐成功也只是一個開始,曹氏與司馬氏并沒有垮臺,他們退到了更北方。
如果他們與北方的游牧民族聯合了,那事情反而更糟了。
而且,孫權那個狗東西,又一次發揮了他那一貫地優良傳統和作風——背刺隊友。
他看到觀星北伐成功后,便坐不住了,直接率軍進攻了蜀漢。
幸好觀星防著他呢。
否則蜀漢可能沒亡于對手,反而亡于了“隊友”。
生子當如孫仲謀,合肥十萬送人頭。
這都沒打下來,不愧是他。
觀星對孫權的感官很不好,但迫于形勢,不得不與他合作。
孫權為人很“正直”:封孫策為王,嫁妹賠夫又折兵,待功臣涼薄,立太子卻寵魯王,向曹丕稱臣卻反叛,聯劉備而刺關羽……
為弟不恭,為兄不義,為君不仁,為父不慈,為臣不忠,為友不信……他似乎只有一個孝字。
觀星認為,孫堅可稱豪杰,孫策可稱英豪,周瑜可稱俊杰,孫權,呵呵。
他領兵打仗更是有一手的。
張遼能以八百人擊退孫權的十萬大軍,孫十萬之名不是浪得虛名。
張文遠估計自己也沒料到,他本以為能在歷史上留下個名字讓后人知曉就不錯了,沒成想被孫仲謀一波操作抬進了武廟。
青梅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備、操耳。
不過,即便如此,觀星也不打算找東吳算賬,更不打算攻打東吳。
那地方易守難攻,不論觀星多么不喜歡孫權,也不得不承認,守成這方面,他還是很有能力的。
而且東吳那地方人杰地靈,誰也說不準,打它的話,會不會再蹦出來個什么“周瑜”、“陸遜”之類的人物。
與其攻打東吳,不如等著孫權晚年昏庸,內部混亂,自取滅亡。
更重要的一點是,由于中原大地上連年征戰,漢族式微,北方游牧,南方蠻族等少數胡人沒有了壓制,逐漸發展了起來。
這也讓觀星隱隱有些不安。
她認為,如果再不休養生息,繼續打下去的話,漢人勢必衰弱,胡人也一定會借此之際入侵中原,使中原淪陷,導致無數災難,漢民族甚至會因此滅亡。
觀星不可能讓這種事情發生,這比大漢滅亡還讓她接受不了。
其實現在的漢人已經衰弱了。
戰爭一直都是悲慘的,這么多年以來,百姓們至少死亡了4~5000萬人口。
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但觀星估計,如今各地的漢人加在一起,也不過1000萬人口。
戰亂時很少有妖獸出現,也是這個原因。
雖然北伐成功了,但蜀漢并不強盛。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魏仍然很強盛。
前有退守的曹氏、司馬氏暗中窺視,后有東吳背刺,外有胡人虎視眈眈。
蜀漢不穩!三國局面并未終結。
最主要的是,留給觀星的時間不多了,她呆在塵世的時間早就過了,觀星不知自己還能拖多久。
說不定,明天梧桐就會派人來,接她上山。
如果她走了,中原咋整?如果她不走,她又該如何自處?
一面是家國大義,一面是師傅恩情。
觀星又該如何選擇?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