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地攤課堂
《三字經》似乎是一夜之間就傳遍了長安,幾乎所有家裏邊有讀書人的家庭,都要入手一本。
哪怕是一本,但是你得有啊。
在這個時代,書的傳播其實主要還是靠著手抄本,活字印刷術畢竟才剛剛出來,主要還是朝廷在推廣。
這技術,還并沒有推廣到民間去。
其實,大家都知道,活字印刷術是個好東西,但是除了朝廷,卻沒有人采用這東西。
有的人看中了這個東西的利潤,想要弄這個東西,但是卻往往沒辦法實施。
你想想,常用的字大概要四五千個,如果你要弄一套能夠印刷的木活字,不可能每個字只刻一個吧?有的字甚至要刻幾十個。如此下來,至少也得刻兩三萬個木活字吧?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的文化商人恐怕還真的沒有這個實力,這么多的活字,也不是三天兩天就能夠刻出來的。
有這個能力和實力的人,很顯然,都是背后站著世家的。
他們會主動的去推廣木活字,腦子進水了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誰愿意吃飽了撐的挖自己的墻角呢?
說穿了,一句話概括,就是:有鍋盔的沒牙口,有牙口的沒鍋盔。
所以,很多人首先就想著買一本朝廷印刷發行的《三字經》,至于給家族內的其他人,先用手抄本吧。
與此同時,長安城裏邊的那些印書商可都是逮著機會了,因為這書的篇幅也太少了吧?
一本《三字經》原本也就一千一百多字,結果經過張濟安的偷工減料,弄的只剩下了九百多字,也就是說采用雕版印刷的話,也就是七個版面。
雖然大唐的雕版印刷業其實并不發達,主要還是因為紙張的缺乏,以及印書的成本太高,大多數人買不起書,即便買了書也沒有人可以教。
然而,自從白紙出現之后,印刷的成本也大大的降低了,所以長安城裏邊也出現了一些專門從事雕版印刷的商人,當然規模其實還是很小的。
大唐的印刷,其實字是刻的比較大的,畢竟刻板的技術并不是太成熟,這個時候這是雕版印刷剛剛開始起步的時候。
在原來的時空裏,雕版印刷在這時候也才剛剛起步,只不過張濟安的到來,白紙的出現,將它順手推了一把而已。
這個時候的刻版,一頁紙上就印那么八行,一行也就十八九個字,算下來,一頁也就一百五十個字左右,一本《三字經》剛好七頁。
十個銅板就可以賣出去,而且還能有利潤可賺,簡直是大唐最便宜的書了,再沒有比這更便宜的。
《三字經》很快的風靡長安,這也是老李愿意看到的。去年,隨著白紙和活字印刷的出現,匠作監也是印刷了一批書籍,然而,印刷的內容基本上還是儒家經典。
因為這個時候大家都在讀這些書,你想印其他的也沒用啊!就這,還是老李皇帝請教了孔穎達這位老同志之后確定的。
但是,問題在于,孔老先生確定的這些書,要說它好吧?的確好,都是好書。可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他也得要有人能夠讀得懂教得會啊。
買這些書的人基本上都是平民子弟,他們也請不起多好的老師。和涇陽縣的黃小牛所在的那個村裏面的地主給孩子請的老師比起來,恐怕也差不了多少。
你指望這些人,能夠把孔老先生劃出來的重點完整的講下來?
得了吧!有那能耐,他們早就到各大世家門閥的家裏邊當老師去了,甚至跑到朝廷裏做官去了!還會看得上平民百姓家裏邊的那兩個微薄的工資嗎?
所以老李皇帝去年的印書大業,其實開展的并不順利。由于書籍基本上是成本價銷售,但是老李皇帝卻把雇傭的工作人員的工資沒有算到裏邊,因此,甚至還虧了不少錢,但是似乎沒有培養出什么像樣的學生。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