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六月十五。
河池縣的地界上開辟出了一處范圍寬闊的校場,校場之上,刀戈如林,旌旗飄飄,有上萬名蜀兵會于此地,于赤陽下進行著出征的儀式。
祭旗。
祭旗是封建時代一種迷信的做法,大軍出征之前,往往殺死一二活物,活物或是有份量的人物,或是特殊的牛馬,用以祈求神靈的庇佑,庇佑即將進行的戰事獲得勝利。
劉璋作為一個擁有現代靈魂的人,雖是對祭旗的做法不太認可,可他既是已經入局漢末這個時代,自然不能免俗,這該祭的旗還是得祭。
這里說起來,殺人祭旗是上供給神靈最好的祭品,而所殺之人,可以是出征前蠱惑動搖軍心者,可以是敵軍遣來的間細。
當然,也不是什么阿貓阿狗都配拉出去祭旗,普通士卒是輪不上祭旗的,唯有有份量的人物才配得上祭旗這個莊重森嚴的活動。
只是劉璋沒有殺人祭旗的心思,在他心中,出征關中,征伐李傕、郭汜等涼州賊,稱得上是大喜的日子,大喜的日子殺人,不免有些不太講究。
于是劉璋著書吏孟節去尋來了一頭黃牛,及一匹白馬,打算用黃牛白馬作為祭品,祭祀上蒼,兼之鼓動、激昂士卒的士氣。
點將臺上,劉璋一個授意,主簿荀攸往前踏上一步,他宣讀起了劉璋征伐關中的檄文,向著下方的士卒大聲宣讀了起來。
檄文的內容大抵是批斗李傕、郭汜二賊的罪行,如李傕、郭汜在關中劫掠殺生,天怒人怨,又如李傕、郭汜上迫天子,下凌公卿的不臣之行。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李傕、郭汜不當人子,合該受死,而他,益州牧劉璋,身為宗親,又是朝廷重臣,這個時候自然要站出來,一來為天子公卿洗刷恥辱,二來替關中百姓做主,去梟首掉李傕、郭汜這兩個涼州賊。
檄文的內容出自主簿荀攸之手,誦讀也是由主簿荀攸朗讀,荀攸聲音洪亮,言辭慷慨,又是立于高臺之上,他清晰又響亮的詞語,自是響徹周遭。
至于離荀攸較遠的士卒,也是能聽聞到檄文的內容,畢竟每隔百步,有精通文辭的士卒代為高聲復讀一遍荀攸所讀的內容,自然不用擔心有士卒未曾聽聞到。
"用詞很不錯,句段也很簡練,借來激勵人心很是不錯。"聽著荀攸的誦讀之聲入耳,駐足原地、閑暇無事的劉璋點評起了荀攸寫的檄文,他給予了一個很高的評價。
但劉璋自覺就算荀攸的檄文寫的再過簡明易懂,出于文人的用詞習氣,這篇檄文中的文字理解起來,必然還是有些為難下方的士卒的,下方的士卒八成是聽不懂的。
不過檄文聽不懂關系不大,士卒們關切的是祭旗的黃牛和白馬,但見在荀攸誦讀檄文的同時,祭旗的劊子手先是飲下了一杯熱酒,向著鬼背大刀上猛噴一口,用以洗練大刀。
而后血脈噴張、滿臉密布著殺氣的劊子手來到了黃牛和白馬的面前,他先是掀起身體一側的長袖,露出肌肉虬然的粗壯手臂,將鬼背大刀牢牢的握在手里,高高舉起。
身為祭旗的劊子手,他力求這一刀斬的漂亮,斬的利落,斬的唯美,在鬼背大刀落下的那一刻,牛頭或馬頭落地,牛馬的頸間鮮血如此才會噴灑而出,將牙旗祭練的一片殷紅。
隨著兩聲短促至不可聞的牛馬哀鳴之后,牛頭馬頭均已落地,鮮血拋灑在了牙旗之上,渲染出一片殷紅之色,展露在了下方的士卒眼中。
“萬勝。”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