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講課了。
嚴格意義來說,這還是姜陵除了司天游和司魚外,第一次聽別的老師授課。
王維雖然看起來只是蘊靈境讀書人,境界與一些頂尖的學生差不多。
但實際上,論起教書育人,哪怕是蘊靈境第一人孫庭軒,也是拍馬不及學宮里的任何一位老師。
更別說王維才中年,隨時都有可能考過殿試,跨入種道境。
這節課講的是經義。
“經義經義,何為經義?顧名思義,乃是經籍的義理。”
考慮到姜陵第一次來,王維由淺到深,先給他講解了經義的意思。
作為一種萌芽于漢代的文體,在后世,經義在宋朝得以王安石重用,成為了統一士大夫思想的工具,對北宋后期的學風和士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熟知的“八股文”,便是以經義為雛形演變而成。
天星大陸,經文為大道、文章為中道、詩詞為小道。
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其實并沒有那么復雜,只是說以經文封圣的數量最多,而文章次之,詩詞更是沒有。
雖說因為近些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殺伐能力強大的戰詩詞,小詩君魏憑玉更是被世人看好,很有可能成為史無前例的“詩圣”。
但也僅僅只是“可能”罷了。
萬事開頭難,正如孔子從一片黑暗中摸索出“讀書亦可封圣”的道理,從而開辟文宮修煉體系一樣。
詩道封圣也很難。
正因如此,人們才會前仆后繼地加入到深研經義的隊伍當中。
府試便是讀書人研究經義的第一個起點。
它在縣試的銘圣、詩賦以及雜科的基礎上,額外增加了一科“經義”,需要考生根據題目進行解題,字數時多時少,但超過一千五百字是很正常的事情。
王維使用的教材是《經義詳解》,他隨便抽了一道例題考校眾人。
姜陵之前一門心思全撲在了縣試,回程的路上才通過請教蒲新知、司魚等人,初步了解了一番經義,所以答題時自然表現得捉襟見肘。
不多時,王維現場批閱了每一個人的答題情況。
這也算是小班課程的優越性,至少外門學子那種十幾個人一個班的班級,老師是絕對抽不出時間給每一個人都現場批閱的,頂多抽選幾張。
王維看完姜陵的試卷后,微微嘆了口氣,但還是安慰道:“姜陵不必灰心,你畢竟才剛考過縣試,對經義不熟悉也很正常?!?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