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頓了頓,笑道:“也不是不好,是你有所保留,不方便寫出來……就讓咱給你改改吧!”
說著老朱伸手,大聲吼道:“取筆墨!”
郭英答應,連忙將一支大筆送到了朱元璋手里。
老朱昂然闊步,到了石碑前面,看了又看,突然運筆,在喜怒二字上,寫下興衰二字替代!
剎那之間,十六個字就變成了:一粒一粟,盡皆民力。一興一衰,人心難欺!
寫完之后,老朱哈哈大笑,“天命即民心,人心定興衰。元廷因盡失人心而敗,咱靠著聚攏人心而興!如此,這十六個字,不光要放在各個衙門前,包括咱的王宮,也需要一塊這樣的石碑。”
張希孟一驚,立刻道:“主公圣明!”
朱升和汪廣洋也急忙跟著附和,“上位圣明!”
隨后圣明之聲,不絕于耳。
便是丁普郎和傅友德,也都心悅誠服。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朱元璋展現出的氣度格局,當真不是陳友諒之流能比的。
跟著他干,就覺得心里敞亮,臉上有光彩。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后代。咱做正確的事情,理直氣壯,一往無前!
面對著一片贊揚之聲,老朱卻是依舊冷靜。
“話咱說出去了,可到底能不能做到,咱還不好說。最簡單的一條,咱要是住在王宮里,見不到百姓,聽不見他們想什么……這十六個字,也就是一句空談。當初咱在滁州的時候,是會抽空見百姓的,有什么事情,就能來找咱。可是這幾年咱地位越來越高,地盤越來越大,身邊圍著的人越來越多……也不知道多長時間,沒有聽到過百姓的心聲了,你們說說,到底要怎么辦才好?”
老朱看了看張希孟,卻發現張希孟也在沉吟……這時候朱升卻道:“上位,周禮就有記載:建路鼓于大寢之門外,以待達窮者遽令。《唐會要》載顯慶五年,有抱屈人齋鼓于朝堂訴。上令東都置登聞鼓。西京亦然。便是元廷,也有規定:諸事赴臺、省訴之,理決不平者,許詣登聞鼓院,擊鼓以聞。”
朱升道:“上位可設登聞鼓于王宮之外,百姓有冤屈不平,可以擊鼓鳴冤,由上位親自處理。”
朱元璋聽聞,點了點頭,但終究覺得差點意思。
“主公,登聞鼓只是處理冤情。臣以為是不是遇到一些政令落實,可以請相關百姓到登聞鼓院,主公隨時詢問,聽取他們對各種法令的意見,如果卻有失誤之處,及時匡正,不至于釀成大患。”
聽到張希孟的建議,朱元璋的臉上終于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這個好!就這么辦了!咱不能只是承襲已有的東西,要推陳出新,要做得更好!”
老朱的這番話,著實是收攏了人心。
那些跟著丁普郎和傅友德投靠過來的天完士兵,彭黨舊部,在知道了這些事情之后,無不感激涕零。
“有田種,有衣穿,稅賦公平,有了冤屈,還能向上申訴……便是當年彭祖師所說的極樂大同,也未必如此啊!”
丁普郎發出了由衷感嘆,傅友德同樣感慨萬千,“見過上位,我也是再無遲疑。難怪張相一般的賢人,愿意輔佐,的確是帝王氣象,心懷蒼生!了不起啊!”
丁普郎認真想了想,這才鄭重道:“我打算給鄒師兄和趙師兄寫信,勸說他們棄暗投明,陳友諒已經自稱漢王,早晚必定稱帝,他心胸狹隘,彭黨老人,必定遭到屠戮,還不如及早投誠!”
傅友德也是怦然心動,只是劉福通部下尚在北伐,這么挖墻腳合適嗎?
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