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駕停留開平衛三日,旋即啟程,道往大寧。**
天子儀仗過處,里中父老路旁迎駕,奉稻麥高粱。聞有耄耋老者,朱棣立刻召見。
老者被子孫攙扶,顫巍巍行至駕前,朱棣翻身下馬,以示對老人的尊重。隨扈文武紛紛下馬,向老人行禮。
老者須發皆白,雙目已有些渾濁,口齒倒還清晰。
“使不得!”滿口的牙齒已經脫落,雙手蒼老枯瘦,活似干枯的樹皮。被朱棣扶著,竟不知該如何是好,“陛下,可千萬使不得!”
“耆老受得。”朱棣笑道,“這是朕的兒子,還有朕的孫子。瞻壑,過來,見過耆老。”
朱瞻壑身著盤龍常服,穩穩當當走到朱棣身邊,向老者行禮。
“老人家康泰。”
朱瞻壑的禮儀極好,便是禮官也挑不出丁點毛病。白胖的小臉,說話時,臉頰隱約浮現出兩個酒窩,
老者愈發激動,路邊。看到這一幕的百姓無不跪拜在地,臉頰泛紅,山呼萬歲之聲不絕。
“圣德仁厚之君,圣天子!”
今日之后,永樂帝在民間的聲望必將邁上新臺階。
老者奉上的稻谷高粱被妥善收藏,豐盈的麥穗昭示著豐年的喜悅。
自朱棣登基,南北邊塞不平,各省府州縣水旱蝗災不斷。北疆邊塞之地,曾以荒涼著稱的大寧宣府卻連年豐收,官倉堆滿。今年秋收,需將陳年谷麥從倉中運出,方能送入新糧。
“豐年時節,三司州縣可曾借口雜稅,盤剝于民?”
白彥回領宦官放下輕便木椅,朱棣攙扶老人坐下,自己坐到老人一旁,張口詢問稅收之事。
“回陛下,并無。”老者年事已高,腦袋卻不糊涂。聽天子問起,沒有半分猶豫,“仰賴陛下圣明仁德,多年減免糧稅,草民一家十余丁口,已是連續三年家有富余。“
“如此便好。”朱棣欣慰道,“如此,方不違高皇帝愛民之政。”
聽到這里,孟清和長出一口氣,高度緊張的神經瞬間松弛。
大寧已設布政使司,每年兩季稅糧自當由其掌管。但他仍是大寧鎮守,萬一有人趁他不在,對稅糧下手,或巧借明目征收苛捐雜稅,他也逃不脫責任。
想起大寧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之前所為,孟清和暗暗咬牙。
早就想收拾他們,一直尋不到合適的機會,又要顧忌皇帝的臉面,只能先放下。若因一時猶豫反被其累,他冤不冤?
經過和老者一番談話,朱棣心情大好,又詢問不少民情。
老者回答時,隨扈史官奮筆疾書,生恐落下一句話。
伴駕的翰林學士胡廣卻眼神微閃,在永樂帝詢問老者,大寧官員民間官聲如何時,瞅準機會,把孟清和拎了出來。
“臣聽聞,興寧伯自出任大寧鎮守,開農田興互市,同草原牧民多有往來,在民間聲望極佳。敢問耆老,可有此事?”
聽到此言,朱棣眼中沒了笑意。孟清和心中一跳,暗道不好。當初,此人就在永樂帝跟前給他上眼藥,說他“尾大不掉,恐生異心”。現如今,又說他“同草原牧民多有往來,在民間聲望極佳”,這是不遺余力要置他于死地!
沈瑄的臉色沉了下來,朱高煦抱起朱瞻壑,拍拍兒子的后背,看著胡廣的眼神,活似在看一個死人。惹誰不好,偏偏惹興寧伯,找死啊。
“不敢瞞這位官人,自朝廷派興寧伯鎮守大寧,草民等的日子確是越來越好。”老者笑呵呵說道,“然草民等都清楚,這是仰賴天子恩德,若無圣德天子,怎會有鎮守這樣的好官,草民等又如何過上今天的日子?”
胡廣完全沒料到,一個鄉野老人會說出這樣一番話。
按照老者的意思,興寧伯是朝廷委派的官員,感激他,不就是感念朝廷,感恩天子?
是誤打誤撞,還是刻意?
無論原因為何,孟清和都能成功脫身。
胡廣心下不甘,還想說什么,卻被夏元吉截住話頭,錯過機會,再難開口。
“臣觀鄉民獻上谷穗頗佳,可篩選為糧種……”
經過剛剛一番應對,在場眾人都看出老者不凡。
胡廣十分懊惱,還是過于急躁了。
以為只是個庶人,不曾想,歷經元末戰亂,在北疆之地生活數代,五世同堂,衣食豐足,如何會是尋常之人?
但事已至此,后悔已經來不及。
這時他才明白,天子不是被他的話挑起懷疑,而是對他產生了不滿。思及天子剛才的目光,胡廣臉色不由得發白。
朱高煦收起嘴角的冷笑,轉向孟清和,“胡學士不過是出頭椽子,躲在他后邊的人,輕易不會被抓住把柄,興寧伯還需當心。”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