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沒有貼著畫的地方,是方廳后側懸掛的絨布黑板。板上展示著密密麻麻的楓葉標本,都是用兩片方形的塑料薄膜夾固起來,極其簡單的手工藝品。每張楓葉標本的邊緣處都貼有標簽紙,上面寫著不同的名字。
這些楓葉標本雖然做工簡陋,顏色卻仍然是鮮潤明艷的火紅。注意到這點的周雨順著窗戶張望出去,不出所料,在操場周圍有片狹長的小林子,看起來非常像是楓樹。不過眼下是冬季,林子也光禿禿的,氣氛很是冷清單調。
他在窗邊觀看外面風景時,被稱作“張主任”的人匆匆趕來。這是個年紀約在五十上下的干瘦男人,發鬢星白,戴著略顯歪斜的黑框眼鏡,皮膚曬得皺而發紅——以米根竹市的全年氣候,曬成這種模樣是非常罕見的。
他的表情帶著一種長期困頓而產生的疲倦感,和周雨簡單寒暄幾句后,拿過掛飾看了兩眼,用某種南地方言的口音說:“對頭,似我們這哈的學生做勒。”
“可以知道制作的時間嗎?”
張老師連連搖頭,告訴他們這是手工課的作業之一。用粘土制作小掛飾,差不多每隔一個月就會有兩三次這樣的活動。小初部的學生們年紀輕,往往做不了復雜的東西,所以愛心、星星、蝴蝶結之類的簡單圖案是最多的。
由于學校的名字與景觀特點,楓葉也成為了最常見的主題。做工較好的一批會當做紀念品贈送給義工和捐款者,或者參與義賣活動。
不過,先前因為采購失誤,校方買進了一批質量有問題的粘土,放置數天后全部變成了鐵銹似的紅褐色,個別地方還會發黑。做別的東西都很奇怪,只有楓葉和愛心還算適合。制作出的成品干硬后,極易出現枯葉似的裂紋,顯得非常劣質,所以也不適合拿去義賣或贈送。
被周雨擁有的這個掛飾,從質地和顏色看,正是那批有問題的粘土制作的。而且由于上面的黑斑,一般情況下不可能被選為贈品或商品,只可能是身為制作者的學生私人送出去的。
周雨馬上詢問道:“能確定是哪個學生嗎?”
張主任露出了為難的神色。自然,讓所有學生出來指認是可能的,但為了辨認一個小掛飾就動員全校學生,未免也太費周折了。最后他只是說,可以讓各班老師問問學生有沒有拿手工課作業送過人。
看出他表情里的苦惱,周雨也明白這件事多半無望,于是稱謝后又問道:“九、十月份的時候,是否舉辦過義賣,或者把手工品批量贈送過呢?”
張主任皺著眉回想起來,隨后說自己九月份時出差在外,對校內情況并不清楚。下半年來校方并未舉辦義賣,也沒有和其他單位聯合籌款。至于贈送志愿者和捐贈者掛飾,每月都有一定數量,根本無法追溯。
談話到這里,周雨也覺得多言無益。他提出了最后的問題:“九、十月份的時候,是否還有和我長相相似的人來校?”
這一點張主任也答不出。雖然志愿者要留下個人信息,但并不要求提供照片,更不會隨便透露給周雨。最后,他只建議周雨去詢問門衛。時隔兩個多月,門衛對彼時頻繁進出的人可能留有印象。
周雨可不覺得詢問門衛會有用。剛進校門時,門衛便準確無誤地叫出“小周”。倘若還有第二個容貌酷似者,門衛就不應當如此篤定了。尤其周雨今天穿著長褲和風衣,與周妤的風格出入很大,反倒更接近張沐牧描述的女騎手。
與張主任道別后,周雨又在離校前詢問了門衛,回答果然不出所料。門衛甚至笑著表示她變得更活潑開朗了——恐怕也是這身衣著使然。
至此,這座學校已經沒有逗留必要。兩人向門衛告別,走向馬路對面的商區。周雨看了眼時間,正好十二點半。
見她打開手機查看時間,張沐牧也態度自然地湊過來問道:“周同學,一起吃午飯嗎?”
“不用了。”
周雨把手機放回衣袋內,走到三步以外,然后才對張沐牧微笑著說:“張同學,就在這里道別吧。”
張沐牧有點怔怔地望著他。
“我想當晚救你的人應該不是我。”周雨直截了當地說道,“第一,我沒有符合的交通工具和服裝。第二,我的掛飾上有質量問題導致的黑斑。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