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衛民絕對算是最早發現洋人的本質,就是一個個流動的大錢包的人。
要不是靠著倒騰外匯券和給外國人打工,他怎么可能發家這么早啊?
所以真正嘗到了“引入外資”甜頭的他,又如何能甘心,眼瞅著“歪果仁”的錢在共和國的土地上轉悠一圈兒,最后打哪兒來回哪兒去呢?
這簡直就是一個生意人的恥辱啊!
正所謂士可殺不可辱!
在這個我們國家最缺外匯的年代,在他仍舊會為缺錢苦惱的階段。
那必得想法把這些外匯截留,揣進自己的腰包,才上對得起國家,下對得起自己啊。
至于怎么才能開發出讓“粉臉”們愛不釋手的旅游商品,這對于寧衛民來說倒不難。
即便是謙虛,他也能說自己有八成的把握。
這可不是他吹,不是盲目自信,誰讓他前世是個倒郵票的呢?
別忘了,郵幣卡這東西發展到九十年代末期的時候,就開始變得禮品化了。
甚至逐漸成為了一個獨有的文化禮品門類。
各種各樣的年冊、珍藏冊、紀念冊簡直多不勝數。
而制作這些東西,當然是要和禮品制作廠家合作的。
所以在這行里泡久了,天天和這些人打交道,寧衛民也就能算是半個專家了。
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由于他見過的形形色色的海量文創商品那太多了,眼界肯定是有的。
甚至像他自己公司的業務網站就是一個郵幣卡文化禮品公司。
在做郵幣卡業務的同時,順帶也幫著長期合作廠家承接一些禮品制作業務。
因此真要是操作起來,他不難利用身邊的資源和自身優勢,以一種最符合自身利益,最切合實際的方式參與到旅游商品的市場中來。
比如說,他首先就把主意打到參加過雕塑藝術展的兩所美院師生身上了。
因為明擺著的,這些人可都是我國首屈一指的雕塑人才。
擱三十年之后,他們個個恐怕都是承接上千萬大活兒,為城市建設、酒店、博物館做雕塑的大師級人物。
由他們搞出來的東西,論藝術水準和巧思的精彩,又豈能是普通匠人制作的東西能比的?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