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男方和女方差不多把過日子的東西都準備好。
再之后,也就到了籌措婚禮的階段。
其實對于老百姓來說,婚禮實際上比結婚證更重要。
因為這是一個公示的行為。
要沒有這樣一個約定俗成的儀式,大家可不會認為新婚夫妻就是正式夫妻。
哪怕是物資極為匱乏,沒有酒席,只能給來賓分點糖塊和香煙的特殊時期。
哪怕是結婚提倡“不請假,不送禮,不鋪張”,祝福最多送點生活用品的移風易俗年代。
也一定要舉辦這么個儀式,絕對不能缺少。
甚至就連家里的老人也不會允許已經領了結婚證,卻沒“辦事”的一對新人住在一起。
這就是結婚儀式在我們國人心目中的位置。
那么可想而知,等到改革開放之后,當民生經濟日益得到好轉。
老百姓的婚禮,也必然一天比一天變得更隆重,重新講究起排場來。
畢竟是人生一輩子的大事,無論男方女方,誰不愿意風光一回?
于是自然而然的,宴請得到了恢復,新人的衣裝變得體面新潮,接親的過程也越來越熱鬧。
唯有婚禮的儀式一直沒怎么變樣。
仍舊主婚人和領導講話,新人給父母鞠躬,給來賓點煙敬酒的幾個程序而已。
頂多最后再讓年輕人們鬧個洞房也就罷了。
說白了,我們的老百姓對待生活的態度永遠以實惠為主。
大家真正在乎的,只是婚禮提供的娛樂性和大吃大喝的機會。
至于說到1982年的具體情況。
人們已經開始與用三輪車、自行車接親的方式揮手作別了。
再不是七十年代那種,僅靠八輛自行車就能撐起場面的年代了。
婚車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有關系的,通常會托朋友找關系,借來汽車充門面。
沒關系的,也會自己花錢雇請出租車,奢侈這么一回。
像當初邊建軍和李秀芝結婚時能那么體面,就是寧衛民參贊的功勞。
否則邊家被貧窮限制了想象力,這小兩口恐怕到現在還不知道做小轎車是什么滋味呢。
當然了,對張士慧來說,無論怎么樣都不是難題。
他雖然沒有個好爸爸,可腰里橫啊。
花幾個錢兒包下幾輛出租車是輕而易舉的事兒,完全不在話下。
另外,他做生意結識的社會關系也不老少,屬于路子野的那種人。
他結婚的大喜日子,弄來幾輛接親的小車,這些朋友沒人會推脫。
不過也得說,恰恰就因為張士慧的情況比較特殊,社會朋友忒多,自己家親戚少。
他的婚宴該怎么辦,倒是有點讓人難以決斷了。
因為首先,像普通人家那樣,搭大棚,自己請廚師,在自家的大院里面擺酒席,前前后后可不少事兒呢。
太瑣碎,太耗費精力。光憑張士慧自己可玩兒不轉。
而他的父母在大西北需要保密的軍工企業工作,請假不易。
能提前兩天動身回來參加兒子的婚禮就已經和不錯了。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書友正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