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是第一品的繼續,是通序中眾成就的補充,不但是補充數量,而更重要的是會眾崇高無比的妙德,無邊的圣眾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賢大士的。普賢之德說不能盡,他是華嚴的長子,在華嚴會上,佛是法王,聽法的人之中,普賢為長子,長子就是法王的繼承人。普賢無量無邊功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導歸極樂。這是華嚴一部大經的指歸。現在來會圣眾都是遵修普賢之德,當然都是遵修十大愿王導歸極樂。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愿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菩薩。而為上首。】
這一品首先補充了賢護等十六正士。正士跟大士等等的都是同等的,但是正士是在家菩薩。至于十六,密宗把十六來表示圓滿無盡,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無量無邊的正士。
賢護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賢護、賢守、賢首和善守。這些名號在經論中常見。《思益經》說:眾生只要聽到他這個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號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就叫做善守。聞名就得功德正是善于守護眾生,所以稱為善守。在《大方等大集賢護經》,這個經以賢護為名。《賢護經》里頭說:王舍大城有優婆塞,這是居士。名曰賢護,為眾上首,在大眾的上首。《大寶積經》有賢護長者會,佛說賢護長者種種快樂的事,其受于快樂,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說他雖然現在人間,他所享的,不但人間不能相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釋都比不上。《名義集》里說:發陀婆羅,翻為賢護,不但自己護持自己的賢德,并且也護眾生,所以名為賢護。又稱賢首,因為他位居等覺,是一位等覺菩薩,是賢中之首。賢護正士雖示現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身,但他的實證,是一位等覺菩薩,已超十地,再進一步就是妙覺了,就與佛相等了。賢護正士示現為生在王舍城的一個普通人,但已是證到了等覺的在家菩薩。這是維摩詰之外又一個極殊勝的在家人。聽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菩提。這一史實十分重要。還有《般舟三昧經》說,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的發起人,這就和凈宗更有因緣了。他親見了阿彌陀佛,所以他為眾上首,參加法會,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宣揚念佛三昧無上法門。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寶,所以稱為寶王三昧。
善思維菩薩等。《四童子經》說:善思維、慧辯才、觀無住、神通華,是他方世界菩薩,應化托生印度成為在家菩薩。《佛名經》說:光英、智上、寂根、愿慧,《月燈三昧經》說,香象。二經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來到這個世界聽受《無量壽經》,助佛宏化。從賢護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經典作為根據。其余尚有六人未經經典提到,但古德說其余六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薩,來到此界聽經與助佛宏化。
本經超出常情,特別標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薩作為大眾上首,這就表示:凈土法門特別適合于在家人修持。因這個法門契合于當前以及將來的社會情況。因為科學越發達,物質世界的發展越快,彼此間的競爭越殘酷,要搶時間就越忙。越現代化,每人所應掌握的科技知識就越多,生活的節奏也越緊張。你還想像上古的人遠入深山,一切事情不問,只是自修,恐怕時代不允許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為社會服務,并且也還繼續要修,那么這種修持就以凈土宗最合適。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報恩論》,贊嘆《無量壽經》和凈土法門。他說:凈土法門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所以當前就很契機。國家與社會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獻身于種種崗位,把事辦好,這就只有凈土法門可在行世法的時候不必離開佛法。不需入山,不需,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線也能修。只要所發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個字甚至四個字的一句佛號,就是凈宗無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從容。所以不離佛法,把保家衛國、福民利眾的大事都辦了。只要是真純地這樣做去,你何必廢除應行的世法,同樣契證佛法。不離開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廢除世法可以證佛法,這是凈土法門特別殊勝之處,特別適合于在家人。因此《甄解》說:十六正士列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此說很有。
而為上首。普賢、文殊是來參加法會一切圣眾的上首,是全體聽經人的上首;彌勒大士是賢劫一切菩薩的上首;賢護等十六正士是會中一切在家菩薩的上首。大會圣眾實是無量無邊。《月燈三昧經》說:香象菩薩從東方阿(音同觸ㄔxˋ)佛,與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薩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那由多應指一萬萬。由此可見,一位正士便與一萬萬菩薩同來,全會圣眾,實是無量無邊。香象正士在阿(音同觸ㄔxˋ)佛便是同行菩薩的上首,可證十六正士的勝德。大眾同尊。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是說一切圣眾,無論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習普賢大士的妙德。從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不可思議,都是贊嘆上首普賢大士和會中的一切菩薩的勝德。大士就是菩薩。普賢之德上品已經說了,就是十大愿王導歸極樂。十大愿王是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第九是恒順眾生,第十是普皆。這個愿王在人最后的時刻,一切諸根敗壞,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著自己了,在這個時候,唯有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在前引導,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就自然生在蓮華之中,蒙阿彌陀佛授記,于是可在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以無量的智慧,隨順著眾生的心念廣作,能在煩惱苦海中普度眾生。這就是普賢大士之德。這個十大愿王,第十愿普皆回向表示普賢菩薩名號中的普字;從第一愿到第九愿,顯出普賢這個賢字。永劫勤勞沒有疲厭,十大愿王永無窮盡,成佛后還在度生,顯出普賢之普和普賢之賢。上品中提到《清涼疏》:果無不窮曰普,不舍因門曰賢。雖然得到無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發的度眾生的大愿,仍示現菩薩身來救度眾生,所以這是位后的普賢。普賢大士在未來不可窮盡的長劫中,永不間斷,在實現他的偈語: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愿一切眾生都到無量光佛剎,這是普賢大士大愿的結晶。十大愿王是以彌陀愿海作為歸宿,也正和彌陀第卅五愿互為表里。卅五愿: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當前的彌勒就是一生補處菩薩,他必定要補佛位)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切眾生,他必定達到一生補處,補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他不在極樂世界成佛,愿文說:除其本愿為眾生故,被宏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他有本愿為眾生,要披著弘誓的鎧甲,到無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勸發信心,都修菩提行,同行普賢大士圣道。這類自愿來到穢土的人,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愿中普勸十方,修行普賢之道,也即是導歸極樂之道。生極樂后,若度生情切,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鎧甲,再返此界救度眾生。普勸一切眾生,同遵普賢之德,求生凈土。為什么只是遵修普賢,求生極樂?因為只有這一個法,能給眾生真實之利,能救眾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這也就是來會一切大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無量行愿。《攝大乘論釋》里說: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這個數不但你沒有法子具體說出來,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來比擬,就叫做無量。行愿,《清涼疏》說:造修希求,目為行愿。《觀經》說:是心作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義。造就是一切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動。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所以希求是愿望。行動與愿望的結合就叫做行愿。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圓滿無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具足無量行愿就是說這一切無量無邊的殊勝行愿都已具足圓滿無缺了。
或有人懷疑:參加法會無量無邊的菩薩,或如位后普賢,成佛后再來;或是等覺,如同賢護;或從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賢(住位,行位,向位)。覺位有天淵之別,豈能各各都能圓滿無量的行愿?此問很合情理,但未知凈土是無上圓頓法門,超情離見。《普賢行愿品》說:是故汝等,聞此愿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就是說,若人能宏揚《普賢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圓滿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間圓滿一切愿,乃是最圓極頓的妙法。《凈土生無生論》說:一真法界,即眾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無量德。故眾生本有性體,即諸佛所證法身。法界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而此心性,豎貫三際(過去、未來、現在),橫裹十虛(方),佛法生(眾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圓成。可見眾生的心,本具萬德,即是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圓融的妙體,所以佛與眾生,正報(佛菩薩等)依報(國土),因與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爾一念心之內。只要一念相應,一切圓滿成就,所以這是無上圓頓之法。如斬一把絲,一斷,一切絲都斷。又如染物,一成,則染缸中所有的東西都已染成。上品中說到文殊大士成為一切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見佛性。《凈土生無生論》說: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凈寶覺。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時就是相應時,一切圓滿,絲毫沒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一句應該與上句聯讀,意義才完整。本品開頭這三句,是會中菩薩圣眾不可思議功德的總贊,也是本品的綱。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
安住一切。《會疏》說:德成不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功是功效,有造福眾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這個功效使眾生得到真實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結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所以叫做功德。德的本體就是法,這是《凈影疏》所指出的德體名法。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種種善行、種種功效、種種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種種差別,但事相必有同具的體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凈影》說:德體名法。法性就是有情與無情同具的體性(在有情就稱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諸佛無量微妙功德的本體,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沒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種種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萬德本體法性之中,如如不動;自心雖遠離種種差別,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無量行愿。于是這兩句經文的意義更為深刻,就是《金剛經》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無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大乘佛法種種妙義都在這兩句之中。安住于一切如來無盡果德的本體,具足無量大菩薩的行愿,理體和事用齊顯,空邊與有邊全離,理不礙事,事不礙理,正顯與會諸大菩薩的圣德。
游步十方。行權方便。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空間了,一切地方。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處。權是權宜、權變。俗話常說有經有權,經就是常規,權就是變通。一個人應通權達變,不死守規章制度。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古時候禮節。倘若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來可以不可以呀?你若死守禮節,說男女授受不親,我不管,那豈不是天地間最大的蠢人。這是行權方便的意思。《法華文句》解釋: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淺來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實便利可行的方法,讓眾生真能解決問題,叫方便。《法華玄贊》解釋:善逗機宜曰便。逗機,就是說法的人能行權巧,把對方的靈機逗發出來。例如禪宗,德山與龍潭夜間談話,德山剛出房門,因外面黑,就回來,于是龍潭點著一根紙媒子遞給他。德山剛一接,龍潭噗一吹,紙媒子滅了。這就是逗他的機。德山當下就恍然大悟了。因為他正想接這個紙媒子,誰知又把紙媒子給吹滅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斷了。這就是逗機,也就是方便。所以《凈影疏》說:化行善巧,隨物(物件)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隨著眾生與環境的不同情況,分別傳授種種不同修行方法,隨物所宜,而有種種不同與之相應的所現,這個叫做行權方便。《大集經》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現在把以上的注解匯到一處,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穩妥方便的法,能妙契或逗發眾生的根機,把他們引導到究竟的果覺。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嘉祥疏》解釋是解契宗源。契是契會,解是理解。所解契會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與《法華》入佛知見是同一個入字。藏,《嘉祥疏》說:名理為藏。這就是說,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體,就是實際的本體,這就是藏。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體。法性中自然含藏無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稱為性德,所以這個藏既然是理體,它就含有無量的性德,因此稱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入佛法藏就是契證法性的理體,其中包括無量的性德,含攝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華》中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見。《甄解》有個解釋說:如來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寶藏叫做大寶海,這個寶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根據《甄解》,會中一切菩薩都已經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證入如來一乘(一切眾生普成無上正覺)果覺,因此全是大權示現,是從果向因,已入如來一乘果海,還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現在法會中,贊助釋迦牟尼,宣揚凈土法門。
究竟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煩惱是中流。《凈影》: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到達涅槃彼岸,證入如來果覺,就叫做究竟彼岸。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證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寶海,契證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后諸說,可以互通。
【愿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舍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人歸仰。請轉法輪。】
愿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這一句表明會中菩薩為度眾生,所以愿到十方無量無數的世界去示現成佛。《》應以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也正是這個意思。其中愿是誓愿,依據《法窟》,對于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愿。世界,世表時間,過去、未來、現在,叫做三世。界表空間,就是十方。
等正覺,舊譯是等覺。等覺有兩個含義:一是菩薩的最高位置,就要得到妙覺的佛果了,稱為等覺。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覺相等相似了。已經是十四的月亮了,比十五還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二等覺就是佛。《往生論注》:諸法平等,所以諸如來平等,因此諸佛如來叫做等覺。《大智度論》也說:諸佛等,故名為等覺。所以等覺有兩種含義,可以是等覺菩薩,也可以是佛。通常等覺是指低于妙覺的菩薩,在本經中等覺是佛。會中菩薩到十方示現成佛。
舍兜率。降王宮叫做八相成道。這是釋迦牟尼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的通常途徑。依照嘉祥大師,舍兜率就是第一相。降王宮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兩相。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出家。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成最正覺是第六相,成道。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轉法輪。到了最后于此中下,而現滅度,就是第八相,滅度。來會的菩薩都要到無量世界,去示現這八相成道的佛。
舍兜率,是從兜率天下降。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內院,彌勒大士是在兜率內院說法。降王宮,《經》說:摩耶夫人看見菩薩乘著六牙白象從空中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可以從腹外仍可看見菩薩在腹中的情況。《涅槃經》說:從母摩耶而生,生下來自己就行走七步,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凈影疏》說這是于十方周行七步,表示什么呢?表示大丈夫奮迅之力。唯我獨尊,這個我字不是有我相的這個我,是離相的真我。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魏譯》說得很詳細,釋迦牟尼佛看見老人、病人、死人,看見這些,于是乎決定出家,舍棄眷屬,騎著白馬越城出去,出家學道后在樹下苦行了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麥(一顆莊稼)。我們看到畫著一個人端坐,像是包了一層皮的骷髏,那就是太子苦行學道的像。
作斯示現。順世間故。所以這一切都是示現。上述降胎王宮,出家等等,都是為了隨順世間而作的示現。《法華壽量品》中佛說:我實在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因見眾生樂于小法,智德很薄,垢障很重,對于大法他不能接受,所以為了這種人,我就示現少年出家,后來成佛了。可是我實在是成佛以來久遠久遠無量無邊那由他劫。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為了教化,只好示現剛成佛啊。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魔是魔羅的略稱,翻譯為障礙,能給修道的人作障礙;又翻為殺者,他是破壞人行善,使人放逸,斷人的慧命,所以翻為殺者,又翻為惡者,因他有很多的愛欲。魔有四種,《凈影疏》講:一個是煩惱魔,貪嗔等煩惱這都是魔。第二是陰魔,色受想行識這都是魔。第三是死魔,破壞人的命根。第四是天魔,專門破壞別人行善。經中所說的魔就是天魔。《婆沙論》:菩薩在樹下的時候,魔現了很多美女來誘惑,但這些魔女一走到菩薩跟前,自然變得非常丑陋,她幻化的那種冶容艷色,媚態淫姿都不見了;后來發動魔軍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種種武器,來相逼害,誰知菩薩覺察后立即入定,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變成蓮花。《大智度論》: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魔無所施其伎呀,就敗退了。所以佛降伏了這些魔軍之后,當時魔王問佛,你有什么功德,有這么大本領?佛說地神乃知。問地神哪,地神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沒有一塊土地不是菩薩為眾生流血舍生命的地方。地神作了證明。由上可見菩薩不是以神通戰勝魔軍,而是以定慧之力,降伏魔怨。這是第五相,降魔。怨就是怨家。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是第六相,成道。《》說: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解釋微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實際的理體,當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見妙理,這不是語言和分別心所能知。《凈影疏》:理是妙法,指出妙法就是理體。由于顯現了這個本體,所以成正覺。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證得了理體。入了佛的知見,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覺。這就是成道了。成最正覺,遵崇佛的覺悟是無上圓滿究竟的,所以稱之為最。《釋迦譜》說:得無上真正之道,為最正覺。成最正覺,也就是究竟成佛。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是第七相,轉法輪。佛之出興于世是大事因緣哪,這個因緣最主要的是度眾生啊,要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哪,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轉法輪是一個核心。這些諸大菩薩到十方世界去示現八相成道,主要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轉妙法輪。因此在文中這一段最長,從天人歸仰。請轉法輪一直到最后第八相而現滅度以前止,這中間很長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內容。
天人呢,就是欲界、色界、諸天,天中所生的人。歸是歸依,仰是仰慕。天人都恭敬歸依世尊,請佛轉法輪。據《大智度論》: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卅五天沒有在印度說法(世尊成佛之后,頭三個七天里在天宮大說《華嚴經》。但是這些個聲聞緣覺乘的弟子,如聾如盲,沒有領會)。一直到五個七,佛自己就說:我法甚深,難解難知。阿羅漢弟子都不能知,一般眾生更是無法知了。一切眾生為世法所縛所著(縛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沒有能夠理解的。那么還不如涅槃吧!這個時候諸菩薩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請求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轉法輪。佛就默然受請,先說小乘法。《法華經》也有同樣的記載。
轉法輪。《法華文句》解釋說: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眾生的法。把佛這個法傳到眾生的心里邊去,這就叫轉法輪。把佛心中的法傳入到眾生的心中,也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就是轉字的含義。嘉祥大師說:自我至彼,故稱為轉。從我到對方,所以叫做轉。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是大教的緣起。世尊受請轉妙法輪,這是第七相。底下就是轉法輪的內容了。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因為世尊的佛的說法,所謂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說時說,默時也說,不但有情說,無情也說,所以這個法音就不可以只體會是佛菩薩現出身像,演說經教是法音。應知百草頭上祖師意,無情的百草頭上也在說法,這個就是法音的廣意。世間呢,世間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世尊接受了菩薩、天人的請求,廣演一代時教,有大乘小乘、權法實法、偏圓種種的法,都是轉法輪。因為眾生根機不一樣,根機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先說小乘,然后慢慢地就小向大,呵斥小乘是焦芽敗種,贊嘆大乘,說大乘法。先說權法,如何證阿羅漢,證緣覺,如何去行菩薩道,后說實法,說《法華經》,開權顯實,最終目的全是要成佛的。《法華》是圓教了,凈土宗也是圓教。世尊說一切法來覺醒三界一切眾生,法法都是應病之藥,都是為使眾生覺悟。諸世間就是三界。恒演妙法,普令覺悟,就是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煩惱就是這十樣東西: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這十種稱為十煩惱。就講得更深一點,就以見思、塵沙、無明這三種惑稱為三煩惱。我們這些煩惱都要破除。《智度論》說得很好,煩惱是什么呢?能令心煩,能作惱故。你高興,興奮欲狂也都是煩惱啊。城呢,指的是城堡,堡壘。佛演說妙音,就是摧破眾生身心里煩惱的堡壘。壞諸欲塹。食欲都是欲,其中嚴重是色欲。《甄解》說愛欲是諸苦之本。《凈影疏》說:愛欲之心深而難越。佛說愛是最可怕,最不好辦。如果世間還有另外一件事和愛欲同等地難辦,那一切眾生就不能成道。一切眾生都因愛欲成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樣嚴重難破,那眾生就沒有出頭之日了。塹就是護城河。愛欲像洪流,眾生漂溺其中,頭出頭沒,不容易度脫,就把它說成是欲塹。除舍愛欲之心就是破壞欲塹。
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嘉祥大師說:消除迷惑與垢污就叫做洗濯。前節所述的十煩惱與三煩惱,都是應該消除的迷垢。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墮于無明。一面明鏡,鏡面全是污垢,不顯本有的照用,所以首應去污,這就是洗濯垢污。去污的妙劑是無相之解。這完全不是佛學家的知解。古云知解門開,則悟門塞。《首》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離見,斯即涅槃真凈。存在知見相的知見(有能知的我,與所知的內容,有能有所,就不是離相),這就是無明的根本。這是又在鏡面上污墨,不是去污。要有離見的解,才真解了如來真實義,才能恢復鏡子(眾生心地)的本明。這個明,嘉祥大師叫做無漏之明。漏就是煩惱,離開了煩惱垢染的本明,叫做清白。所以消除煩惱迷惑,以離相的慧解,恢復本來離垢的光明,叫做洗濯垢污,顯明清白。《甄解》說: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是澍雨德。像下雨一樣,雨后樹木房子等等都干凈了,顯露了清白的本體。眾生怎么洗濯?那只有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真正認識本體才是顯明清白。如果融會禪宗,洗濯垢污就是百丈禪師所說的迥脫根塵,迥然超脫了六根六塵。顯明清白就是靈光獨耀,這個光不是世間凡俗的光,是靈明不可思議的光。獨耀。獨,就不二,不與萬法作對,沒有對立面。一有相對的就陷入矛盾之中。獨耀就是不與萬法為侶。會合凈土宗,都攝六根就是洗濯垢污;凈念相繼,自得心開就是顯明清白。
轉法輪這段經文首先指出破煩惱,除欲塹,洗垢污,顯清白。這四句,實在是關鍵。一切大菩薩都是從這些地方走過來的,所以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現在有的人,自己還帶著種種煩惱垢污,也并沒有真實明心見性,只是想成名成家,當佛學大師,座下多少弟子,種種受人恭敬。這些都是垢污。要離開這些,發起真實利他的心。自己不覺悟,就不能覺醒別人,這一點是應該深思的。
調眾生。宣妙理。調是調和。宣是宣示。妙理,就是實相的理體,也就是《法華經》所說的佛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這是宣妙理。要讓一切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調眾生。
貯功德。示福田。備具多德就是貯功德。這些大菩薩都有種種的功德,就可以給眾生當福田。福田者,就是種福的田(種稻的田叫稻田,種福的田稱為福田)。所貯功德示現于外,接受眾生供養,讓眾生造福,叫作示福田。《》有四個福田:一趣田。趣是畜生,現在很多外國人愛護動物。你愛護眾生啊,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第二個是苦田。一切貧窮困苦的人,我們去救濟,這些人都可以給我們當福田。第三是恩田。父母師長等對我們有恩,我們在父母身邊行孝,就是種恩田。第四是德田。小乘大乘一切賢圣都是福田。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眾生有種種病啊。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種法,也就是八萬四千種藥。應病與藥,藥是喻如來的妙法,病是喻眾生的苦。所以《涅槃經》說: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三苦有兩說:一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1)這個事它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2)這個事本身你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壞了,你難過了。你有個很好的電視機,天天要看,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難過,這是壞苦。(3)行苦,因一切都在遷變、轉化,無有停息,而生苦惱。二嘉祥大師: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眾生的生死之苦。這兩種說法都對。但是嘉祥大師的解釋很合凈土宗的宗旨。凈土宗的特點是使眾生即身出離生死苦海。別的法門要出三界須斷見思惑,達到阿羅漢的水平。現在世界上找個能證初果的人都很難得,何況是阿羅漢。只有凈土法門是橫出三界(斷盡見思惑出三界是豎出)。這是帶惑往生,帶業往生,不是叫你斷惑,所以這個是最突出之處。所以用凈土法門信愿持名的無上醍醐妙藥,來普救眾生沉淪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難,叫做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升灌頂階。以下一共六句,所談是密法。密字是指法門奧密幽深,不是保密、秘密的意思。顯教密宗互為表里,好像人手,顯是手背,密是手心,握拳時手心就看不見了。目前有些佛教徒把顯密對立起來,這是很片面的。至于凈土宗,先師夏老曾說:凈土宗是密教顯說。也就是說,凈土宗就是明顯宣說的密法。密宗要義:如實知自心,即本品中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又方便為究竟,正是本經宗旨,以信愿持名的方便妙法,普令眾生頓超生死苦海,普惠真實之利。凈宗持念的萬德洪名阿彌陀佛,即是密宗秘密莊嚴心所流現的(咒)。來會的大菩薩都曾受無上灌頂,都能教導大乘行者,充當金剛阿阇黎,足證會中圣眾都是顯密圓通的大菩薩,也表凈密二宗,本來不二。
升灌頂階。印度古代,國王要即位的時候,取四大海的水在王的頭上灌,表示他就要登位了。密法也相同。舉行灌頂法式簡說有兩種:一結緣灌頂。你來求法,引你到灌頂的壇里,教給你本尊的手印、,以后你就有了資格去修習所傳的法,這叫做結緣灌頂(很多密宗的書皮上印著「未經灌頂不許翻閱。這就是說你沒有得到本法灌頂,這個經典或法本你不能看。其中并沒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為了慎重)。二受職灌頂。修行的人,得了密法灌頂,嚴持戒律,精進修持,積久功深,智慧開發,可以為人師表充當金剛上師,于是對他進行受職灌頂,授與金剛阿阇黎職位,然后才是如法的上師(現在許多人都不很如法。沒有親自得到自己上師的允許,自作主張去傳徒弟)。在受職與結緣之間還有四種灌頂:一瓶灌。二密灌。三慧灌。四大手印灌。接受這四種灌頂都需要受密戒。有人不就修法,實在是欲升反降。灌頂還有初位與后位之分,前面說的是初位,后位就不同了。在《秘藏記》里頭,初地到十地菩薩,乃至到等覺菩薩,到了正式要證入佛果,要成佛的時候,諸佛以為他灌頂,他自己就自然圓滿證入佛果了。現在來會的這些菩薩多是位后的普賢,是從果向因,是佛的示現,所以他們當然受過后位灌頂成佛的灌頂。至于還是初地到等覺位的菩薩,也都須受這個灌頂。升灌頂階正指這兩類菩薩都須經過后位灌頂。
授菩提記。佛對于發大菩提心的眾生,給他授記,也就是預告將來一定作佛,作這樣的懸記,稱為授記。授記就是宣說當來的果,使你知道你因地的修行的殊勝希有,鞏固得記人的信心和修持,讓他知道現在種的是菩提因,當來一定得菩提果。授菩提記表示會中大士都是得過佛授記的,都當得佛果;并且也表示這些菩薩也給眾生授記作佛,因為他們能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給無量眾生授記。
為教菩薩。作阿阇黎。阿阇黎翻為軌范師。密宗稱為金剛阿阇黎,因為密教的阿阇黎,代表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就是普賢大士的示現,永為密教初祖。這些大士德遵普賢,普賢化身金剛薩埵,所以現在這些德遵普賢的圣眾也教導其他菩薩去充當阿阇黎。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彼此能相契相合稱為相應。比方說,你所觀的境和你的智慧相應,叫做境智相應。你能理解皆空,這屬于智慧,若你真把所對的境看成空了,境跟智就一致了,就相應了。反過來看,你說我照見皆空了,可是獎金少了一點馬上就不高興,你這個境一點也不空啊。密宗特點是三密相應,所以密宗也稱為相應宗。修密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讓眾生的三業頓同如來的三密。如來有身密語密意密;眾生有三業,身業口業意業。密法的特殊方便之處,是使眾生的三業頓然相同于佛的三密。身,結印;口,持誦真言;心中所緣的是。能這樣三密齊修的人很不易得。那從一個密下手也可以,這也就是凈土宗的道理。你就念一句佛號,就是從一個語密下手,也能相應,也能即生成佛。但當你成佛的時候其他兩密也自然相應。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善根者,指的是自己身口意三業所行的善,這一切善,堅固而不可拔,叫做根。再一個含義,它能夠出生妙果。因為修了善,還能出生其他的善,還能結出很好的妙果。例如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福能生般若光。因為善事引善事,能出生余善,又能結果,所以叫做根。善根有深固、生善與結果之義。所結的果,應該辛勤培育,使它們成熟,才是圓滿。所以會中諸圣都在幫助其他十方無量無邊菩薩,去成熟他們無量無邊的善根,使之圓滿成就。于是無量諸佛對于會中這些大菩薩共同護念(保護和憶念)。《凈影疏》說:護念我們,讓惡事自然遠離,善事自然增長。會中大士護持一切菩薩的善根,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讓他們遵修普賢之德。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于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這一切大菩薩在一切的國土都能示現種種應身與化身,如同一個很善巧的幻師,幻現種種不同的像。印度有很多幻師,最近還有。我碰見一個英國老傳教士,她告訴我一件奇事,和中國《》偷桃這一篇所說的一樣。一個人把繩子扔到天空中,繩子就掛在天上,一個人就爬繩子,爬上天了。這人屢次表演,轟動了許多人,就有人用電影機來拍攝全部過程。洗出一看,才發現那個人一直在地面上,根本沒動。因為看的人有,他就用催眠術催眠了,所以就看見這個人上天了。電影機它,不受催眠,它照出來的底片是真實情況,那個人坐在地面沒動,所以這是幻術。再舉一例:六十年前,東安市場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有很多樓,樓下有個雜耍場,有種種雜技表演。有一天,有一個人在茶館樓上坐在一個靠窗的座位喝茶,他看見雜耍中正在變戲法(魔術表演)。他很納悶,為什么觀看的人這樣全神貫注并感覺驚奇,他自己認為沒有什么精彩之處。等一會,表演完了,很多人上來喝茶,大家交口嘖嘖,稱奇贊嘆,他們紛紛說真奇怪,今天把牛硬拽到壇子里頭去了。這個樓上的人說:哪有這個事,我親眼看見他把個蛤蟆放到壇子里。這個樓上的人沒有被催眠,那么,他就看見實際是個蛤蟆。但被催眠的人看見的是個牛到了壇子里去,精彩得不得了。這就是幻術。這種譬喻說明:這些大士在諸佛剎中都能示現,就好像幻術師一樣,能夠現種種的異相,但于彼相中。實無可得。《寶積經》:如幻師作幻,自于幻不迷。幻師在那變幻國王大臣,宮殿園林,別人誤認是真的,他自己明知是自己的幻術,是虛妄的,當然不會著迷。會中大士在十方世界示現種種身,示現八相成道,普度無量無邊眾生,這是終日度生;了知這一切皆是幻象,知幻即離,所以實無可得,這是終日無度。不落兩邊,從容中道,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通諸法性是照真,達眾生相是達俗。所以我們常常說修行的人要照真達俗,既要照到真體,又要通達俗諦,要度眾生啊。眾生是俗諦,所以要達眾生相。但只是度生,不能離相,于是墮在有為法中,不能使廣大眾生得真實之利,自己所得只是有為功德,所以要通諸法性。法性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實際等等。以上提過的佛性和法性本質上沒有分別,我們通常把佛性說在有情方面,有情、含靈、眾生都有佛性,我們不說磚頭、瓦塊、桌子、板凳有佛性,因為它是無情的,至于法性,通于有情無情兩方面。法性和佛性本無分別,只是在使用習慣上有所區別而已。《起信論》的注解上說:法性者,通與一切法為性。這就是說一切法的本性叫做法性。所以不管是有情是無情,所有的這一切它的本性都是法性。據《大乘義章》與《述記》,性即是體,一切法體,故名法性。法性即是實相,即是真如。華嚴宗認為真如有不變兩個意思:它隨緣,所以能夠變成一切法,變成種種的內容;又因為它不變,雖隨緣變染變凈,有情無情一切萬物種種差別之法,可是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眾生,螞蟻蒼蠅,油鍋劍樹中的罪人,他們的真如不失不變。因為真如不變隨緣,所以入了油鍋,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本性不失,故隨緣而不變。就好像水可隨緣變成波;變成波,它的本性仍是水。法性、真如,本來是純善無雜,但是因緣會合變染變凈,例如穢土凈土,就有了差別。所以這個通諸法性就是要通達隨緣不變的實相,達眾生相就是了達不變隨緣而顯現的種種差別相。《會疏》:菩薩有兩種智慧,能作為一切修行的根本。一種是如理智。它就是照見諸法的本性是不一不異,不是一也不是異。例如水,說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萬別的波;說它是異,可是千姿百態的波,彼此本無差別,只是同體的水。所以在差別沒有差別,在沒有差別中又出生無量差別。總之是不落兩邊,所以是不一不異。同時也是不生不滅。波生水中,但全體仍然是水,所以是無生;波滅也只是回歸本體,并不是斷滅,所以是不滅。能照見種種諸法不一不異、不生不滅的本性,就叫做通諸法性。再有,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體的智,如量就有了數量,能夠照見種種不同之相叫如量智。剛才說眾生有種種根,所以我們給種種藥,若不通達眾生病況,就不能開出對癥的藥方。眾生有種種差別,有種種病,這些差別相都能了知,就是如量智,也即是達眾生相,也就是掌握病人的病情。通諸法性是所用諸藥的藥性。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才能治病救人。
供養諸佛。開導群生。上面是照真達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們修行要上供諸佛,下度眾生。供養:一財供養,香花、飲食、藥物,等等。二法供養,拿身體、頭目腦髓去供養,不如以法來供養。一切供養以法供養是最殊勝。什么是法供養?如說去修行,就是依佛的教導去利益眾生和提高自他覺悟。
開導群生。開,開化。導,導引。群生即眾生。《華嚴普賢行愿品》說:若令一切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由此可見,開導群生,令眾生歡喜,諸佛就歡喜,也就成就了對佛的供養。我們以殊勝的凈土法門教導眾生,正是遵佛開示,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正是無上的法供養;并在下度眾生之中,有上宏圣教之功。隨順眾生,發菩提心,究竟果覺。
會中菩薩具如理智,所以通諸法性;又有如量智,所以達眾生相,于是化現其身,遍諸佛剎,上供諸佛,下導眾生,廣作饒益,如大幻師,示現種種幻相,上供下度,雖作種種示現,但以通達法性,深契諸法平等,無有差別,故于相中心無所著。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書友正在讀: 巔峰人生陳歌 快穿女王:蘇遍全世界 都市鬼皇 三國從益州開始 偷人(百合ABO) 對付主角的一百零八種方法 小神醫:開局九張婚書 極品都市太子蕭然txt 諜戰之王 快穿之睡服辣個反派hhh 天問十三劍 葉辰仙武帝尊 穿書后,全家都是反派,我慫了嗎! 穿成炮灰后,我不想c位出道 有種后宮叫德妃 凡人風起南天在線觀看 大叔,你媳婦兒丟啦 末日鑄魂師 攝政王的柔弱小嬌妻 無敵棄少田宇夏惜婉 鳳凰花(GL) 掌中偏寵 重生之黑科技首富 我的冥王夫君 皇帝耍無賴:呆萌小賭妃 玄幻:我的沙雕弟子強無敵葉尋季汐 紅樓夢之紅顏管家 玄幻:開局成為女帝伴生靈獸 數碼:從光丘事件開始 報告主君:你的反派太子妃已上線 春寰赴雪 三國:漢中祖 攻略殿下成功之后 予我有關[犯罪心理] 橙色火影 小秘密 穿成漫畫讀者白月光[西幻] 被團寵后他們讓我當首領 藏鋒清歡 關于男神事故體質的調查報告 桃色師門 向東向溪 佞臣 劇情菌,你別死(穿書) 系統讓我當大明星:乘風破浪 大佬小心別崩人設 獨寵難消:歪歪老公請立正 暴雨涮嬌枝(女尊) 穿成炮灰哥兒后我娶到了情敵 末世涅凰 【策瑜文】碎玉章臺(策瑜亮三角... 歐少,你家老婆在守貞 女主她有錦鯉運 娘改嫁后我抱上了繼兄的大腿 《我的援交女朋友》(終) 不倦 望月之舒(校園1V1) 二婚后(1對1)H 色業大亨【1vN,H】 蓄意勾引(高H 校園 甜寵) 當頂流穿進瑪麗蘇小說中[穿書] 我包養的小明星是霸道總裁 影視世界:從慶余年開始 風流女鬼闖地府 重生之完美年代 虐死夫人后沈少他瘋了 纏愛入骨:暴虐總裁盛寵妻 血族傳說 (綜)當莊主遇到抖M 愿她降臨 娛樂:最苦影帝,全網跪求我募捐 沒羞沒臊 衛府刁婢 誥命加妻身(寄養貴女終卷) 被迫撩了禁欲系大佬后 穿越之初氏 愛上你,我心如刀割 炮灰也有生存權 肆意 西游除妖三十年,我舉世無雙 史上最強煉氣期方羽唐小柔 何以逢生gl 仙帝卓不凡卓不凡葉子沁 暗黑系暖婚姜九笙時瑾 重回1996 傲慢(肉,HE) 孽火2:金粉世家 城主別鬧了 [快穿]王子賴上灰姑娘 高達之開局手握鋼釘 男配大人,戰斗吧! 七零生活:系統讓我養個夫 王瑾的悠哉日常 戀上你的絕世容顏 超凡游戲,我以天賦成神 他的意中人 學神和她撒嬌賣萌的小嬌夫 狐妖之劍仙傳說 快穿之女神太美 快穿告急!滿級大佬又在撩反派啦 晚漁 九重春色之勢如水火 八零空間:女配被大佬寵上天啦 神級獎勵系統開局一座上億公寓 丫鬟小說有肉短篇 好看的短篇言情小說要肉肉多的 野性易馴 重塑華娛大時代 這豪門真少爺我不當了[娛樂圈] 我在廢土撿垃圾 室友她男朋友是嵬王 暗戀巴比倫 娘子--寵你沒商量 真千金歸來,考清華出圈了 以言銘心 年代文冤種繼女不干了 孫氏仙途 第一江山之男尊女貴 天髓之斗戰四野 請叫我邪神大人 笨蛋美人的挨打日常 成神全靠我披馬甲 腹黑也是一種萌 東宮楚腰[穿書] 正經人誰寫日記(骨科養成 1v1) 羽衣傳說 完美人生 美女的貼身邪醫 系統之存精計畫 (H)(簡) 斗羅穿越成唐三的妹妹 九州帝女傳白清嵐宴平生 古龍世界里的吃瓜劍客 一人之下:開局成為諸葛武侯傳人 重生高考前夕 一年暴走十二次 長白戰神 直到遇見你 超級都市奶爸 我的空間能種武功秘籍 穿成古早文炮灰女配 最佳填詞 農女空間:糙漢相公又野又撩 春物我在侍奉部當副部長 紅樓之我行我素 穿越成黃毛的我決定踏上崛起之路 師妹捅我做什么?[穿書] 怪你過分美麗 靜紀?折紀?all紀?! 末世哀歌·逆道 撩心入骨[娛樂圈] 娘子說她要娶我